X
首页 电子杂志 新闻资讯 增值服务 平台介绍 股市大学堂
新乳业:业绩增长背后的隐忧
发布时间:08-020本刊记者 李兴然  

新乳业(002946)作为新希望集团旗下的乳业上市平台,与伊利、蒙牛等发展模式相比,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并购的外延式发展快速壮大,形成了旗下多品牌共存的局面。多品牌的最大好处便是公司规模快速扩大,但有利必有弊,这对公司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也容易使公司资源分散,不利于全国消费者对公司产品形成统一认识。

近年来,新乳业的毛利率、销售净利率出现连续下滑态势,而另一方面,公司的负债率、商誉规模不断攀升。从行业的角度看,近段时间乳企扎堆谋求上市,乳业市场“内卷”加剧,这也是新乳业不得不面对的现状。

 

多品牌发展利弊明显

新乳业的一大特色是通过并购整合快速发展、布局,整体上采用“1+N”品牌战略,即在“新希望”后保留地方子品牌,具体有“华西”、“雪兰”、“阳平”、“海子”、“七彩云”、“蝶泉”、“三牧”、“南山”、“双峰”、“双喜”、“白帝”、“琴牌”、“唯品”、“天香”,各个品牌在母品牌“新希望”下独立运营,充分发挥各区域品牌的协同效应,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。2020年内,公司通过并购方式新增了“夏进”、“澳牛”两个品牌,进一步拓展了公司品牌以及区域乳品市场。

公司5月份的调研纪要显示,公司认为,保留子品牌也就保留了子品牌多年积累的用户情感和品牌力。

不过,有投资者表示,多品牌的有利一面诚如公司所述,但弊端同样明显:

1、新希望乳业作为仍未完成全国化布局的企业,多品牌战略容易使得宣传资源分散,难以形成合力,全国消费者难以对公司产品形成统一认知;

2、从公司的角度看,多品牌对管理的要求更高,对精细化运作的要求也更高,可能带来的成本也相应增加,公司常温产品毛利率只有20%多,远低于蒙牛和伊利接近40%的水平,与多品牌因素可能有关;

3、即使公司某类产品具备非常好的前景,多品牌制约下也难以形成大单品、爆款产品。

公司制定了“三年倍增”、“五年晋身全球领先乳企行列”目标。根据新乳业2020年年报,公司营业收入为67.49亿元,净利润2.71亿元,如果三年内翻倍的话,公司将成为继伊利、蒙牛、光明之后的第四家跨入百亿规模的液奶企业。

公司董事长席刚介绍,公司规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有存量的增长,另一方面也有增量并购的加持,对于后者外界关注度很高,因为新乳业的壮大过程中,并购一直以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。

公司表示,未来将以“24小时”系列鲜奶为代表做高品质产品,同时拓展外围市场和下沉市场,并推动常温向低温的消费转化。此外,对奶粉、奶酪等品类保持关注,探索包括新式乳茶在内的市场机会。

英国快消品巨头利洁时将以2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中国婴儿营养品业务。据界面此前报道,伊利和新乳业已经递交了初步报价,君乐宝的投资方红杉中国也提出了要约。由于新乳业的奶粉业务几乎为零,如果能够成功拿下美赞臣中国,公司有望在一、二线城市市场取得重大突破。

但公司董事长席刚对外表示,集团相关方的确在参与竞购美赞臣中国,但竞购的主体并非新乳业。而按照“三年倍增”计划推算,到2023年,新乳业营业收入要达到135亿元。根据公司2022年将力争实现20%的收入增长的目标,今年营业收入至少达到107.6亿元。

那么,席刚留给2023年的任务将加重,要实现营收135亿元,增速必须达到25.46%。这么看来,上市公司不参与竞购美赞臣中国有点令人意外。

 

行业竞争白热化

乳品市场是一个集中度非常高的市场,既有伊利、蒙牛两家全国乳企巨头,也有光明、新希望、三元等众多区域大品牌。公开数据显示,2020年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6.40%和21.60%;光明、君乐宝、新乳业、三元市场份额分别为4.10%、3.10%、1.70%和1.70%。六大乳企已经占据市场近60%的份额。

今年以来,超过10家乳企陆续启动上市计划。例如,以“替用户养牛”为营销手段的乳品品牌“认养一头牛”,近日向上交所递交了招股书,开始冲刺A股IPO。

“认养一头牛”外,澳亚集团和菊乐食品已经分别披露了招股书;阳光乳业已经在5月成功上市;君乐宝、完达山、宜品、花花牛、温氏乳业、卫岗乳业则启动了IPO计划。

近两年行业竞争激烈,市场的推广营销成本较高,导致很多企业资金上出现困难。一些中小型区域乳企,面临着来自乳业巨头们的围剿,急需上市融资来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。

以前,伊利和蒙牛两大巨头凭借着常温奶快速抢占全国市场,但随着渗透率逐步达到极限,常温奶市场已经很难再现高增长,而伊利和蒙牛则急需新的增长点,巴氏奶(低温奶)便是他们的重要目标。近年来,随着行业两大巨头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在奶源、生产基地等布局逐步完善,开始加速进入低温鲜奶领域,打破了以往全国乳企和区域乳企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市场格局。

这些中小型区域乳企,大多存在区域化程度高、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。随着各大乳企对区域市场的下沉,区域乳企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

从澳亚集团、菊乐食品、骑士乳业等披露招股书的企业来看,其募集资金普遍用来完善布局上、中、下游全产业链,投建生产基地、扩充产能以及营销网络建设。

 

业绩质量下滑

回归到新乳业,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一季度,新乳业营业收入分别为56.75亿元、67.49亿元、89.67亿元和23.17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4.14%、18.92%、32.87%和15.02%。

同期,新乳业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.44亿元、2.71亿元、3.12亿元和0.43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0.41%、11.18%、15.23%、48.70%。

业绩看似不错,但背后的质量却存在隐忧

随着外延并购增厚业绩,新乳业的资产负债率也在不断增高,2019年至2021年,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.66%、66.65%和69.81%。

席刚曾表示:“我个人认为,(新乳业)负债稍微高一点,其实没有任何问题,对企业风险也是可控的。负债的加大,本身也是杠杆在增加,它其实是助推我们高速发展。”

通过收购加杠杆,新乳业截至2022年一季度商誉达11.90亿元,而2019年年底仅1.13亿元,商誉暴增,意味着商誉减值风险迅速加大。

大举扩张之下,新乳业销售费用也水涨船高,2018年至2021年分别为10.69亿元、12.50亿元、9.21亿元和12.48亿元。反观研发费用,2018年至2021年分别为3091.29万元、2763.19万元、3463.43万元和4025.87万元。其中,2021年,新乳业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5.42%,而研发费用仅增长16.24%,金额仅为销售费用的3.21%。

2022年一季度,新乳业研发费用仅899.20万元,同比下滑15.23%,占营业收入比例不足0.40%;而公司销售费用高达3.38亿元,同比增长10.20%,后者为前者的38倍。

而且,新乳业的毛利率、净利率持续下滑。2018年至2022年一季度,新乳业的毛利率分别为33.85%、33.11%、24.49%、24.56%、24%;同期,公司的净利率分别为4.96%、4.43%、4.29%、3.81%、1.97%。

我要订阅
最新发布更多...
最新内参更多...
最新培训更多...